|
中国自主品牌引领未来
|
发布日期:2011-08-06 |
|
|
10 月20 日, 2009 年中国第 1000 万辆汽车在中国一汽下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汽车年产超千万辆的国家. 这个数字意义非常.量的积累让人振奋,而关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未来的大计,则如同这些企业的国资委的职责一样,赢利并引领汽车行业发展才是未来的方向. 奥迪事件的警示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市场换技术"为代价的前提下,中国汽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是,我们在关键总成技术和汽车总体设计能力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日前,据《中国汽车报》载,奥迪因为担心 EA888 发动机相关技术泄密导致国内数家供应商于 2007 年为改建生产线投入的近亿元投资打了水漂( 2009 年10 月19 日).同时披露的,还有奥迪于 2005 年在中国就开始大幅收缩零部件的本土化工作,并重启 CKD 供货渠道. 奥迪在华目的昭然若揭,再看看上海大众因为坚持国产化战略,导致其产品分布经过多年努力还是与一汽 - 大众呈现泾渭分明的态势.再深入一下,就知道大众打着帮助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商业利益.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1000 万辆的规模中,自主品牌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市场仍集中于 A 级车型,更多的还只是经济型车型.令人尴尬的是,即使是在优势的商用车领域,该市场规模已位居世界,而我们商用车的利润仅占到全球商用车规模的 20% ,像曼、奔驰等国际知名品牌的综合利润要占到 80% 以上.福田汽车品牌总监张彬介绍说," 8020 "法则在商用车领域的体验让每一个从业人员不敢忘记使命之所在. 立足基本车型,拓展海外市场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大造成我国市场消费畸形,虽然品市场大,但更多人生活还在均线以下水平.加以轿车开发的技术含量大,和我国轿车工业才 20 多年的技术积累,这些特点构成目前自主品牌轿车的生存环境基础,也决定了我们推出的自主品牌可能一开始也只能从低端产品做起. 此类代表品牌如长城、吉利和奇瑞,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自主研发,以高性价比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同时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模仿不等于抄袭,如吉利对夏利车型的逆向开发充分体现了民族工业的愚公精神.经多年发展,他们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代名词,吉利、奇瑞均已发布了中品牌战略规划. 自主品牌海外战略的稳步推进有力提升了中国汽车在全球车市的地位.目前,奇瑞汽车则在开拓巴西、乌拉圭等市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长城汽车炫丽、哈弗 5 等四款车型获得欧盟 WVTA 整车型式认证,创造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获得在欧盟国家的无限制自由销售权.长城已经将系统开发海外市场、强化海外售后服务作为发展战略,从过去单纯的整车贸易转为系统的海外市场经营,将销售、服务网络拓展、技术输出、建立配件中心库、海外建厂等全方位展开. 立足技术积累,发挥规模优势 这一类车企主要是以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大汽车集团为代表,在"市场换技术"这一巨大代价中这些车企扮演了重要的角度,也是获得最丰的既得利益者,而也正因此这类企业在推出自主品牌的时机滞后而为人诟病. 事实上,这些企业对自主品牌的认识要更胜一筹.汽车因其在现代工业中的显著地位,其创新能力也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由于许多早期开发往往出自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而不是汽车制造商的研发部门,使得汽车制造商过分强调将其产品开发与创新业务外包,这导致了科技专业知识缺乏深度,对于汽车企业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而这三大企业在多年的积累中,无论在制造、设计,还是在管理和营销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并培育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进入前面的企业中无一不是骨干和中坚力量.所以,当他们奔腾、荣威和东风风神等品牌后,市场反应火爆程度为人惊叹也在情理之中. 在传统汽油机领域与外资品牌抗衡,三大企业任道重远. 立足核心优势,整合资源 东方卫视《头脑风暴》主持人袁岳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如果用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壳加上印度的发动机,我们能造出比印度更便宜的汽车来,但是我们依然不是汽车行业引领者." 但我们可以迅速占领市场,此类代表车企为比亚迪.比亚迪通过电池技术积累了生产管理和营销的经验,在进入汽车领域后,通过准确选择模仿对象,使得 F3 、 F6 成为车市最活跃的车型.同时,在其优势产品铁类锂离子充电电池方面,积极进取并已在混合动力和电动车领域取得较大收获.据悉, AUTO EV JAPAN 将在电动踏板车上配备比亚迪的铁类锂离子充电电池模块. 在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中,一大批在能源模块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生力军,而非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之所以这么讲,这是因为汽车生产商多为国企,随着形势的发展,国企必须盈利成为考核其领导人水平的主要参考要素,这使得这些企业无法不专注于传统汽油机领域并且必须成功,而在着眼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中,更多的是希望国企领导人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以期时机成熟时"出奇制胜"
|
|
|
|
|
|